來到波爾圖,除了看至少都是幾百年以上起跳的老建築之外,還有什麼值得看的?其實,除了古老的建物之外,波爾圖市內,還有值得參訪的現代建築,而波爾圖音樂廳 Casa da Música ,就是不容錯過的經典之一!
音樂廳的興建是為了配合2001年歐洲文化城市的活動。在1999年遴選設計作品,2005年興建完成。蝦密!!!!為了配合2001年的活動......在2005年興建完成?!?!?!...... 這樣的邏輯,我就真的不懂了~~只能說,要成就一個經典,就要付出許多的時間與精力啊~ (汗)
波爾圖市為了配合2001年歐洲文化城市的活動,在1999年 (跳針),公開徵求建築師設計出能與波爾圖市這個文化古城相輝映的新建築。建物的地點選在Praça de Mouzinho de Albuquerque ( Rotunda da Boavista) 雀屏中選的荷蘭建築師Rem Koolhaas的OMA團隊,設計出了這個極具現代感的音樂廳。根據Wikipedia的說明:
[......音樂廳的設計則在國際上備受讚譽,紐約時報的建築評論家尼可來·奧羅索夫(Nicolai Ouroussoff)曾在文章Rem Koolhaas Learns Not to Overthink It裡說:「這是庫哈斯設計過最美的建築。」(most attractive project the architect Rem Koolhaas has ever built);以及「這棟建築充滿了感性的秀麗與熱情的智慧,兩者相當匹配」(a building whose intellectual ardor is matched by its sensual beauty),奧羅索夫並將之與洛杉磯的迪士尼音樂廳,或柏林愛樂觀眾席建案,認為波多音樂廳相當有資格成為近一百年內最經典的音樂廳建築之一,代表性與地位可和 畢爾包古根漢博物館(美國建築師法蘭克·蓋瑞知名作品)相提並論。......]
雖然之前參觀過幾次波爾圖音樂廳,但不懂建築的門外漢實在是看不出裡頭的門道。因此,一個秋日午後,決定參加館方的英文導覽好好的探訪這個幾乎每天都會經過的景點。英文導覽時間為每天下午四點,每人三歐,如果有團體成行可以跟館方預約需要的時間。這天下午,我在櫃台前被一行大約一百人的參觀團體嚇到不敢參加英文導覽,但還是去櫃台問了一下,發現他們預約了下午三點左右的導覽,預計四點結束----當天四點可以參觀的外國散客就只有我啦!!於是,我很幸運的擁有私人的一對一英文導覽!!
要在古城裡頭建一棟現代的建築,怎麼樣才能融入在古城當中,而又不顯得突兀?不只是外觀,身為「音樂廳」的空間規劃以及實用性也都要考慮到。此外,還要受限於容積率、遮蔽率的規定,因此就把建築物ground floor的部份內縮。這樣一來,也產生了室外的活動場地;平時可以看到許多青少年在這裡玩滑板、練習單車特技,夏天的晚上還會在這裡舉辦戶外音樂會。套句幫我導覽的建築師說的話:它創造了音樂廳與民眾「對話」的空間,並且讓「音樂」可以融入民眾的生活當中。
光看音樂廳的外觀,除了特異的形狀--像被刻意削掉了邊邊角角的長方體,想必是因為特殊的建築結構,才讓完工的時間延後吧?除了外觀的形狀之外,建築物外牆的材料似乎十分簡單,就只看得到白水泥、玻璃、還有廣場的大理石。跟Boavista周圍的古老、多彩的建築物比起來,真的好低調啊!當然啦!據導覽的建築師所說,要在古老的城市裡,蓋一座標新立異的新建築當作地標之一,在當地也遭來許多保守派人士的反彈!
階梯上的「5」,是為了慶祝音樂廳落成五週年。想要進入音樂廳的一般大眾,就要爬上這座階梯拾級而上,在樓梯旁有標示,只有演出團體才能從地面樓層的入口進出。
進到音樂廳的接待處,也是詢問處,可以買票也可以詢問相關資訊。為了進入觀光客模式,我在這裡跟櫃台人員講英文,發現櫃台人員的英文超好的!從接待處再往裡面走一點,就是週邊紀念商品的商店。
等到人群離開接待處之後,才有機會看到這寂靜的樣貌。不管是線條或是建築材料,都跟門外古城的彩色古老建築產生很大的對比,彷彿走上了音樂廳的階梯之後,就從古代一下子走過百年的時光來到現代!
在等待導覽的時間裡,我也在大廳裡頭到處晃晃,結果發現不只是建築好看,連活動手冊的編輯都好用心!因為演出的活動很多,所以節目手冊有比較厚的當季音樂節目以及比較薄的當月音樂廳內所有活動的導覽手冊等等,可以讓民眾依照自身的需求拿取節目手冊。
建物內部的導覽,請見下回分曉~~ ^+++^
更多精彩的介紹與照片請見OMA官網 以及波爾圖音樂廳Casa da Música官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